皮肤病常用经方总结
1.病毒细菌性皮肤病: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缠腰火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扁平疣、脓疱疮(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丹毒、毛囊炎
2.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湿疹→渗出而得名
荨痲疹过敏
药物性皮炎→磺胺类、抗生素类
异位性皮肤炎、遗传过敏性湿疹
3.结缔组织及免疫性皮肤病: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侵犯皮肤及脏器的免疫性疾病
白塞氏病
4.红斑及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银屑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细菌或遗传有关
5.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慢性苔癣)
单纯性痒疹
6.角化性皮肤病→掌跖
7.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黄褐斑→黑色素沉淀
白癜风→脱色性病变、泛发性白色斑片
8.皮肤附属器官
座疮
酒糟鼻(好发于鼻部)
斑秃→情志异常、内分泌异常等
黏膜病→唇炎
图片
一、桂枝汤(太阳病第13.15.54.234.276条)
治战场上士兵之飢寒交迫,非发汗、感冒药,为调和营卫之强壮方
黄煌推荐剂量:
桂枝10~20g 白/赤芍10~20g 生甘草3~10g 干姜3~10g 红枣10~30g
1.本方为皮肤营养剂(调和腠理营卫)→用来治疗丘疹、糜烂、溃疡等
白而干,局部不红,色淡为特点
2.本方可治毛囊炎、座疮、荨麻疹、湿疹、下肢溃疡、糖尿病足、皲裂
(初期可发可消,溃烂可托可补)
→桂枝汤合桂枝茯苓丸:下肢溃疡不收口
→黄芪桂枝汤+玉屏风散:双手裂口
3.桂枝汤是调理体质的方→消瘦、皮肤干枯、舌淡
二、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黄)
1.所适用之皮肤病,以肌肉丰满而皮肤干燥,丘疹、鳞屑为特征
体质较壮实,不出汗→冬天严重,夏轻快(汗出即缓)
2.常用之皮肤病有→以项背部效果好
3.体质:黝黑、黄暗、粗糙、壮实、嗜睡、咽喉不红
(桂枝症体质者慎用!)
4.加大黄(推陈出新)、川芎(温辛、散寒凝,使气往上走)→用于治疗头面部疮疾
三、小柴胡汤1.以丘疹、疱疹、糜烂、苔藓样变、搔痒剧烈等为特征
尤适合过敏性与病毒性皮肤病
2.带状疱疹→剧烈疼痛,可加
(1)四逆散、连翘(咽炎、淋巴腺肿大)
(2)红花瓜蒌甘草
局部分泌多、浮肿等→可配五苓散
单纯性疱疹→可加连翘、山栀子
神经性、过敏性、遗传性皮炎→多配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等
3.合方:
出汗多,口渴→白虎汤
腹泻,浮肿→五苓散
四、桂枝茯苓丸(常加大黄、桃仁承气汤)1.皮肤干燥起鳞屑、囊肿结节、局部色素沉着、紫暗为特征
2.银屑病、座疮、脱发(川芎)、酒糟鼻等
3.望诊:体质较强壮、面色多红、暗,唇色暗红,舌质紫暗,
腹充实,触有抗按感,压痛
4.加减
便秘、腰痛、腹痛:加制大黄
腹痛:加当归、川芎
腰腿痛或下肢浮肿:加牛膝
浮肿、便溏:加白朮、茯苓、泽泻
五、黄连解毒汤1.多用于热毒重症,见红、肿、热、痛、烦者
2.可治湿疹、脓疱疮(黄水疮)→只要分泌物为黄(痰、带下、泻、汗)均可用
3.体质:体强,肌肉坚实,面红油光,口唇暗红,目赤多眵,舌质老硬,腹按之不适、抵抗感,易烦躁,上腹痞闷、疼痛,皮肤常有疮疖,口易生疮,小便黄短,口嘴苦、黏
4.加减:
温清饮:加四物汤→出血、充血之皮肤病
温清饮再加柴胡、连翘、荆芥、白芷、薄荷、桔梗、甘草:荆芥连翘汤→适用于头面部之座疮
合防风通圣散→治毛囊炎
六、防风通圣散(金元-刘完素)(方组含麻杏石甘调胃承气当归芍药…)
黄煌推荐剂量:
防风5~10g 荆芥5~10g 连翘5~10g 麻黄5~10g 薄荷3~6g 川芎5~10g当归5~10g 白/赤芍5~10g 白朮5~10g 山栀子5~10g 制大黄5~10g 芒硝3~6g 黄芩5~10g 生石膏10~20g 桔梗5~10g 甘草3~6g 滑石6~12g 生姜6~12g
1.本方所治皮肤病→荨麻疹、座疮、湿疹、扁平疣
2.体质:壮实肥胖,面红多油腻,皮干燥粗糙,好发毛囊炎,食欲好,便秘,唇红或暗红
→有异位性皮炎之治缓病例。
(防风通圣散变方→麻杏甘石汤+大黄、连翘、荆芥、防风、滑石、桔梗)
皮肤病常用经方总结:指掌角化症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虚烦不得眠的经典方剂,该方亦多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诸多名家应用黄连阿胶汤治疗指掌角化症有效。指掌角化症是由于皮肤的角质层过度代谢、增生所引起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掌跖(手掌和脚掌)及指、趾屈侧皮肤的角化异常。本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还可能与湿疹、银屑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干燥综合征、维生素A缺乏等皮肤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有关。指掌角化症主要表现为掌跖及指、趾屈侧皮肤先发红,逐渐增厚,转变为黄色角化物。其表面平滑,形如多发性鸡眼,一般多广泛发生,两侧对称。
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一云三挺),鸡子黄二枚。【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参考处方】黄连12克,黄芩6克,白芍10克,鸡子黄2枚,阿胶10克。上5味,以水600毫升先煎前三物,取汤150 毫升,阿胶烊化加人5克,内鸡子黄一枚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方解】黄连、黄芩除热止烦,芍药、阿胶、鸡子黄养阴补虚,故治虚热而心中烦悸不得眠,亦可活用于诸失血和久痢便脓血者俱有验。【条文】《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讲解】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而心中烦,不得安卧入睡者,病本血虚,已传入里,而为血虚里热以致热扰心烦不得眠,宜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以传厥阴为常,然亦间有传阳明者,今于二三日以上,转属阳明。以其本血虚,上焦复热,故使心烦不得眠,宜用黄连阿胶汤治疗。本方治心中烦不得卧,颇似栀子豉汤证,不过本方偏于治虚,而咯血、吐血,或下利腹痛便脓血而虚烦者,用之有验,但栀子豉汤则否。【辨证要点】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黄连阿胶汤治疗指掌角化症
本方证为少阴表证传入阳明,核心病机为正虚邪实,少阴虚寒之邪入里化热,损伤津血,转属阳明津血亏燥之证。心主血脉,将津血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当心火偏亢,灼伤血中津液,血行不畅,气血运行不利,发于皮肤肌腠,可见多种皮肤病。此与黄连阿胶汤所主血虚热扰病机较为契合,尤其顽固反复的皮肤疾病多责于阴血亏损、肌肤失养,故本方应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的机会颇多。
欧阳卫权教授认为各种皮肤病如进行性指掌角化症、湿疹、掌跖脓疱病、银屑病、红皮病等反复日久呈慢性经过,邪热未尽而阴血耗伤,肌肤不荣而呈现皮疹红赤、枯燥、脱屑,瘙痒,心烦,夜不能寐者,本方可适证用之。
矢数道明谓此方可治夹有虚证之热性疾患、神经性疾患、诸出血证伴有心烦、下利脓血等,亦可治手掌角化症、掌跖脓疱、皮肤瘙痒症、银屑病、干性皮肤炎、干性湿疹。矢数道明多用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顽固性皮炎及指掌角化症。
大冢敬节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汉方治疗实际》中指出黄连阿胶汤所主皮肤病的特点:“本方目标: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恶化者。”
医案分享
患者50岁,女,初诊于1979年8月10日。患者27岁结婚。从事洗涤工作以来指甲干燥、粗糙,发红,不久手掌全部发红、干燥、硬化、瘙痒。一抓就破而不能见水。后来口唇也粗糙起来,并扩展到全身皮肤,尤其是上半身。脸也全部粗糙起来,发痒。胸全部、两边胳膊也像洒白粉那样粗糙起来。下肢只有膝后部粗糙,足底全部尤其是后跟皲裂,有硬皮脱落。足底前部出现大型鸡眼,像石头那样发硬疼痛。皮肤全部带红色,非常痒,近来逐渐恶化。发病以来已23年。开始使用激素治疗,但疗效不太好,成为满月脸后停用。足总是寒冷,易上火。还有习惯性头痛,常有剧烈的偏头痛,月经过少。治疗经过:针对皮肤发红、剧痒、触起来粗糙、干燥、分泌物少的郁热迁延症状,予温清饮加连翘、甘草,并在手掌和足底涂抹紫云膏。用3周后稍有效而继续用两个月但对瘙痒无效,并产生剧烈的头痛。针对头痛予服清上蠲痛汤,即头痛立即减轻。涂抹紫云膏结果是足底的鸡眼消除,硬块变软。患者因事暂时停药,次年9月再次来我院。再服温清饮加味方,但无效。12月4日来院时脸部粗糙症状更为严重,红肿并有热感。从全身看来是实热证,但用温清饮无效,考虑为虚热,予服黄连阿胶汤。患者服药后第3天打来电话,诉服药后总觉心下痛。嘱其将药量减半,结果很有效。服两周后颜面皮疹、发红、瘙痒几乎全部消失。太阴病的实质
(调好太阴能美容)
太阴病的实质是里阴证,太阴病多涉及水、血为患,水液、血液代谢失调常常是皮肤病变的主要病机。《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此条是说病在里,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肠之里不但有寒饮,而且不能收持之,故自利益甚;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临床见此特征者,即可判定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
太阴病的实质是里阴证,太阴病病机要点:第一,精神状态,精神是亢奋的?还是萎靡不振的?比如在少阴病的时候,“但欲寐”就是一种精神不振的表现。太阴病里虚寒的时候,也可以但欲寐,也可能是乏力、没精神等。后世关于脾胃虚弱的描述,比如面色萎黄,面色淡白晄白等,都是太阴病的指征。在饮食上表现为食欲不振,运化不利,胃脘不适,比如有胃胀胃痛、腹胀腹痛等表现。胸腹部感觉发凉,不能吃凉的,喜欢喝热水,喜欢温暖的环境,手脚发凉,痛经宫寒等。第二,大小便的情况,辨太阴病的时候,273、277条已经告诉我们下利是关键症状。《伤寒论》在论述水饮的时候多次谈到小便的异常,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发现,有的患者虽然辨为太阴病,但大便却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这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小便有无异常,比如晚上小便是否频繁,以经方的角度来看,都是阳气不足,不能固摄所导致的二便异常。第三,对于年轻女性,还要关注月经的问题,体内虚寒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气血的不足,出现月经异常的情况,多表现为月经量少、痛经、少腹凉等。太阴病的主要症状,从提纲条文来看,主要是胃肠道症状,腹满、呕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女性可见痛经、月经量的异常等。临床需要关注二便的异常、渴与不渴、女性月经、脉沉弱无力、舌淡齿痕。如果见到了上面的几个典型症状,那么很大的可能就是属于太阴病了。太阴病与皮肤疾病水饮泛溢:太阴病属里阴证,即里虚寒,里虚寒不能制化水饮,导致痰饮内生,泛溢周身,可以出现各种皮肤问题,如面浮身肿、瘾疹、痤疮等。刘渡舟教授认为“水为阴邪……其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唇围,下颇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叫水斑”。血虚失养:太阴所主功能与脾胃运化密切相关,若中焦脾胃不足,不能化生津血,津血亏虚不能滋养皮肤,出现面色萎黄、面色淡白、皮肤干燥、瘙痒起皮等症。
血虚水盛:“血虚水盛”一词最早由冯世纶教授提出,血虚指的是津血不足,水盛指的是痰饮内盛。理论上讲,津血与水饮均属阴,似乎津血不足与痰饮内盛不应同时出现,可临床上常有阴血不足而痰饮内盛并见的现象。冯世纶教授认为,正常生理上血与水成比例,二者是矛盾的双方,血虚则水盛。究其原因,概由于太阴虚寒所致。水谷进入人体,本该化为气血津液,荣养周身。若太阴虚寒,则水谷不归正化,反聚痰成饮,致水饮内生。因此形成一方面气血生化不足而见阴亏血少,另一方面水湿停聚而痰饮内盛。若是血虚水盛,则兼见水饮泛溢和血虚失养导致的皮肤疾患。从太阴论治皮肤病
仲景对太阴病的治则论述很简明,即“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宜用温中祛寒的方法,并指出,忌用下法。临床很多皮肤疾病的治疗同样可基于此原则,如以虚寒水饮病机为主时,治以温化水饮,如四逆辈、苓桂剂等;以津血亏虚为主时,则治以甘温滋补,如建中汤类方;而水血同病时,又当水血同治,如当归芍药散类方。
冯世纶教授医案患者某,女,34岁。2014年3月27日初诊。面部痤疮1年,月经先期2-7d,经期8-10d,口干轻,纳可,易汗出,大便如常,偏溏,耳鸣。舌淡有齿痕,苔白稍腻,脉细弦。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桂枝汤方证,处方:柴胡12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茯苓12g,苍术10g,泽泻10g,桂枝10g。4月3日二诊:痤疮减,大便好转,左耳鸣,大便好转,顺畅,口干减,手足心热,汗出身热,苔白脉细。上方加生薏苡仁30g,败酱草15g,赤小豆15g。4月10日三诊:身热,耳鸣减,汗出少,口中和,颏痤疮有新起。大便偏稀,口干已,手足热,腹胀,耳鸣白天已,夜间仍响,舌淡齿痕,苔白脉细。上方去桂枝,加桔梗10g。4月17日四诊:痤疮减,身热已,月经带经时间长,量少,口中和,大便如常,仍耳鸣,手足心热已,不痛经,舌淡红,苔白腻,脉细。上方加泽兰10g。4月24日五诊:痤疮减,月经至,量少,时期准,口中和,耳鸣未已,苔白脉细。仍予四逆合当归芍药散加苡仁败酱泽兰治之。
调胃承气汤
现代医学的面部过敏性皮炎、敏感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均可见面部红斑、自觉灼热的症状,调胃承气汤多适用于此类皮肤疾病。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方解】本方大黄、芒硝二者相须为用,攻下实热,泄腑通便,配入甘草安中缓急,使之缓行。调胃者,调和胃气也,本方于大承气汤中去消胀除满行气之枳实、厚朴,加安中缓急的甘草,以缓硝、黄的急下,治胃不和、谵语、发潮热、大便不通之阳明腑证较轻者,故以调胃名之。(一)方证辨证要点1.本方证属阳明病证。2.有大便不通之腑实证,伴发热、心烦、甚则谵语者。3.《伤寒论》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均治阳明腑实证,但各有区别。大承气汤以硝、黄配伍枳、朴,长于下热又除满,为三承气汤中攻下最峻猛之剂;小承气汤因去芒硝,攻下力减,仅长于除满;调胃承气汤去枳、朴,则不除满而长于下热。(二)皮肤病辨治心法1.各种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红斑狼疮等,表现有阳明燥结、腑实不通、发热、心烦、脉实有力、形体壮实等特征者,可考虑使用,或合方使用。2.当表现为上部热象,如面部红斑、燥热、瘙痒,而下部腑实不通、大便秘结、形体充实不虚,此“阳明胃热上熏头面”此方能通过泻下部腑实而达到清上部热之效。常见如面部湿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痤疮、玫瑰痤疮等,均有适应之机会。(三)医案实录叶某,女性,13岁,2005年8月18日初诊。面部发红反复1年。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7~10日,伴面部发热刺痛感甚是不适。面部干燥,不痒,红斑无脱屑。曾多次就医未效。其形体较壮实,且长期大便干结,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滑。考虑此乃阳明胃热上熏也,正所谓“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故予调胃承气汤:大黄3g,芒硝10g,炙甘草3g,4剂。二诊:诉仅服药2剂,面部红斑即好转很多,大便已畅。结果:继予5剂以巩固,后未再反复。【按】本案若仅见面部红斑而用清热之法,难以取得速效。细心察得患者长期大便秘结,故知此面部红斑乃腑气不通,阳明胃热上熏头面所致,故予调胃承气汤通腑下热,见效神速。面部红斑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皮肤病中,笔者观察到,临床上有一类型面部红斑患者,具有以下特点:①面部红斑,或红斑疹、细小丘疹。皮疹多干燥,伴细小脱屑,瘙痒,或者不痒。②常伴有一突出症状,患者自感面部灼热或烘热,甚或时有热气上冲面部,一日发作多次,程度轻重不等;③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甚或经年不愈,异常顽固;④多见于女性。此种类型面赤,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谓的面部过敏性皮炎敏感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此种“面赤”的中医辨证,若仅因其皮损干燥、脱屑而“先入为主”简单地辨证为血虚风燥,治以养血润燥、疏风止痒,往往疗效欠佳。笔者临床辨证选用过调胃承气汤、桂枝茯苓丸、温清饮、黄连阿胶汤、四逆汤、引火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等治疗,效果显著。
大黄附子汤
一些顽固性皮肤病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皮炎、恶性肿瘤致皮肤瘙痒等,常常瘙痒异常剧烈,对各种治疗方法均抵抗,考其证情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此方值得一试。
组成:大黄三两,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方解:寒实内结,以大黄泻下通便攻其里实;然阳虚内寒盛,故以大剂量附子温阳散寒,并配以细辛,使祛寒之力更著,故本方治太阴病之阳虚阴寒内盛,寒实内结之大便秘结、胁下偏痛者。皮肤病辨治心法
1.一些顽固性皮肤病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银屑病、覃样肉芽肿,或恶性肿瘤致皮肤瘙痒等,常常瘙痒异常剧烈,对各种治疗方法均抵抗。考其证情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既有寒湿瘀毒腑实蕴结于内,又有阳虚正衰无以逐邪于外。以本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能收迅速顿挫病情、减轻症状之效。2.对于顽固性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本方亦常用,止痛效果甚佳,且附子用量必须大,方能建功。医案分享
何某,女性,61岁,2010年4月28日初诊。患带状疱疹疼痛1个月多。初起于劳累后出现右腰臀及大腿部皮肤起水疱,疼痛如火燎。外院西医治疗后水疱已消,然疼痛仍剧烈,痛苦不堪。今来诊,见神情憔悴,面色倦怠,自感疲倦甚,口苦,大便干结费力,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有腰椎间盘突出,平素亦腰酸腰痛。四诊合参,此太阴、少阴阳衰,故疲倦甚、脉沉细;又兼阳明郁热里实,故痛如火燎,口苦,大便干结。治当温阳散寒,攻下里实,给予大黄附子汤合新定白术汤化裁:熟附子30g,细辛9g,熟大黄15g,白术30g,杜仲30g,黄柏5g,酒川牛膝15g,4 剂。二诊:药后好很多,右腰臀部疼痛已消失,仅大腿后侧稍有疼痛,大便已畅,精神转佳。近日咽痛明显,前方去新定白术汤,加桔梗汤。处方:熟附子30g,细辛9g,熟大黄15g,黄柏5g,酒川牛膝15g,桔梗30g,甘草 15g,4剂。三诊:药后疼痛完全消失,咽痛亦消,前方继服3剂巩固。【按】日本汉方家浅田宗伯曾谓:“盖大黄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证……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故为非常之伍。附子与石膏为伍亦然。”大塚敬节亦有体会:“大黄与石膏性寒,与附子性热共同配伍能驱逐顽固难治之疾,对寒热错杂难治之疾,常常用此法。”故对于各种顽固性、剧烈性证候,诸法无效时,涉及病机多在阴阳两个极端,如大寒大热、大虚大实等。治疗用药亦必以非常之配伍,或大寒大热相伍,或大补大泻相配如附子与大黄之配伍,附子与石膏之配伍等,方能撬动顽症,拔动病根。大黄附子汤即是此类方剂,故辨证使用恰当,疗效非凡。新定白术汤为治肾虚腰痛之良方,笔者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腰酸腰痛者,效果甚佳。本案患者平素有腰椎间盘突出,腰酸腰痛,故合用之,药后疼痛明显减轻。二诊因见咽痛故去新定白术汤,加桔梗汤散结止痛。麻黄附子细辛汤
老年体弱者患带状疱疹初起,临床常见疲倦欲寐、脉沉细,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运用,止痛效果极佳。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本方以附子温阳扶正,强壮少阴颓衰之机能;麻黄发汗,解太阳之表;细辛散寒逐饮。皮肤病辨治心法
老年体弱者患带状疱疹,尤其是头面部、三叉神经部位之带状疱疹初起,疼痛剧烈,若见寒热、无汗,而精神萎顿疲倦,但欲寐,舌苔润滑、水滑,脉沉细、沉弱者,本方主之,止痛效果极佳。若兼头眩、身体沉重、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者,此里饮盛,经验上合用真武汤机会多。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若见沉寒痼冷、寒饮内盛者,宜以本方温阳散寒,振奋颓衰,给邪以出路。以止痛为目的,附子剂量宜大,其效方著。其他如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硬皮病、雷诺病、扁平疣均有适证使用之机会。要在识证,而不为局部皮损所囿。医案分享
梁某,女性,62岁。发热1天就诊于急诊,体温38.5℃,头痛,恶寒,伴咳嗽,无痰,咽干痛。查:神清,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右肋下可及红色斑疹、丘疱疹,成团。遂建议转皮肤科就诊。症见:体温 38.5℃,恶寒,无汗,疲倦甚,口干苦,咽痛甚胃纳欠佳。右腰腹大片红斑及带状成簇水疱,疼痛甚。舌质淡暗,舌边略红,苔薄微腻,脉沉细弦稍数。疲倦、恶寒无汗、脉沉细,此少阴表证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然又见咽痛、口苦、纳差,此少阳小柴胡汤见证,口干为兼入阳明之石膏证。故合则为少阳、阳明、少阴合病,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加石膏,咽痛加桔梗:麻黄5g,熟附子15g,细辛6g,柴胡20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大枣 20g,生姜10g,桔梗15g,石膏30g,炙甘草6g,2剂。外用云南白药、紫金锭、点舌丸三药研末,茶水调敷患处。二诊:药后发热即退,精神转佳,疼痛亦减轻,部分水疱干涸结痂,胃纳尚欠佳,舌暗红,苔薄,脉沉细。少阳少阴之邪得解,改予芍药甘草汤、桔梗汤、瓜蒌散合方加减:白芍30g,炙甘草10g,瓜蒌30g,红花5g,桔梗20g,苍术10g,茯苓10g,4剂。三诊:药后疼痛减轻大半,水疱均已结痂。前方增量白芍45g,桔梗 30g,炙甘草 15g,5剂四诊:疼痛已很轻微,稍痒。前方再加熟附子30g,以振奋阳气,鼓邪外出,加全蝎 6g,以通络止痛,5剂。结果:服后疼痛完全消失而愈。【按】老年体弱者患带状疱疹初起,临床常见既疲倦欲寐脉沉细,又伴发热、咽痛、咳嗽等感冒症状,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小柴胡汤合用,宜注意。麻杏苡甘汤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湿病篇》“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苡甘汤。”此方被广泛用于风湿痹证的治疗,其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同样大有作为,适当加减变化,可广泛用于多种风湿在表之皮肤病。
【组成】麻黄(去节,汤泡)半两,杏仁(去皮尖,炒)十个,薏苡仁半两,甘草(炙)一两【用法】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方解】薏苡仁,《本经》谓“味甘,微寒,主治筋急拘挛……风湿痹”,可知为一味寒性祛风湿痹痛药;配合麻黄发汗祛湿,而治风湿在表之痹痛而偏热者;杏仁消肿,炙甘草缓急,故本方为治太阳病兼夹湿热痹痛证。方证辨证要点
1.本方证属太阳、阳明合病证。2.太阳病兼夹湿热之痹痛,有发热,或微恶寒,周身关节痛等太阳表实诸症,又见身重或肿、苔薄腻等湿热见症。3.与麻黄加术汤比较,二者均治风湿痹痛,但后者偏于治寒,故增性温的白术,保留了桂枝,发汗解表力强;而本方偏于治热,故用寒性的意苡仁,去掉桂枝,变辛温解表为辛平解表,且小其制,发汗力弱,使风湿得“微汗”而出之义。皮肤病辨治心法
1.本方在皮肤科中应用非常广泛,适当加减变化,能应于多种风湿在表之皮肤病。2.湿疹、皮炎等急性发作时,皮疹肿胀、糜烂渗液、瘙痒剧烈、舌苔白厚或白腻、形体不虚,肌肤腠理偏紧密者,可考虑使用本方,疗效甚佳,能迅速控制渗液及瘙痒。亦常与麻黄加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麻杏石甘汤、越婢加术汤等合方使用。3.凡湿疹、特应性皮炎呈反复发作之慢性过程中,皮干燥甚、脱屑、瘙痒剧烈时,若形体不虚,肌肤腠理偏紧密,皮色暗黑,舌体胖大,苔白厚或白腻者,非阴虚不濡肌肤也,乃水湿郁表,肌肤不濡也,常用本方发越水湿,见效甚捷。不可见皮疹干燥脱屑而滥用滋阴养血润肤之法。此时之用麻黄,并非解表,乃“发越水气”之法。多用于各种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顽固性斑块性银屑病、慢性红皮病等。麻黄用量宜大,往往15~30g甚或更大,且应久煎,以减其解表发汗之能,而发越水气之力更著。此法已非仲景立本方原意,然观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诸方之用大剂麻黄其义自明。4.其他如荨麻疹、银屑病、头皮糠疹、脂溢性皮炎、痤疮扁平疣、寻常疣等,使用机会亦多。在荨麻疹中,以男性患者偏多(女性多见当归芍药散方证),急、慢性者均有使用机会,常合用麻黄汤、麻桂各半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甘石汤,效果较好。在银屑病中,麻黄剂使用机会较多,偏实者,多用麻杏甘石汤、葛根汤、麻杏苡甘汤;偏虚者,多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头皮糠疹、脂溢性皮炎中,有时单用此方即有疗效,能明显使头屑减少。在痤疮中,反复发作不愈之结节、囊肿型痤疮,治疗颇为棘手,然若在对证,方中加入少量麻黄以透发,可收意外之效。名方“阳和汤”之用麻黄即含此意,适合于体质偏阳虚寒者;若体质偏实者,用葛根汤效佳;体质偏实而夹饮者,本方主之在扁平疣、寻常疣中,小儿使用此方效果很好,一般用于偏于实者,可适当加入夏枯草、牡蛎、穿山甲增强疗效。5.急、慢性湿疹、荨麻疹,若病情不甚急迫时,一般可以荆芥、防风代替麻黄。然发作急迫,瘙痒剧烈时,麻黄为必用之药,或再合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之类解表疏风药,方获捷效。6.常有心悸、心慌者,一般不用麻黄,仲景有明言:“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此处言发汗,主要指以麻黄之类峻汗。若有符合本方证者,亦可以荆芥、防风代替麻黄。医案分享
林某,男性,35岁,2010年11月24日初诊。银屑病2年多,冬重夏轻。此次再次发作加重1个月,有少许新发点滴状及小片状皮疹。现见头皮、面、腋、龟头部散在红斑、鳞屑,瘙痒。形体壮实,肌肤致密,纳寐可,口稍干。舌体胖大,偏暗,苔白厚微腻,脉细弦。四诊合参,此属太阳表实夹湿之麻杏苡甘汤方证,兼入阳明。故予麻杏苡甘汤合土槐饮加减:麻黄6g,杏仁10g,生薏苡仁45g,苍术10g,茯苓15g,土茯苓60g,蜂房30g,槐花30g,甘草 6g,14剂。外用透骨草 60g,白鲜皮30g,苦参30g,枯矾60g,酒大黄60g,14剂。水煎外洗。二诊:好很多,皮疹明显变薄。继守前方14剂。三诊:面、腋、龟头部红斑鳞屑基本消失,仅头皮红斑鳞屑暂未消退。守方加减再服14剂,后未再复诊。【按】形体壮实、肌肤致密,肤表皮疹瘙痒,舌胖大、苔腻等,皆辨证太阳表实夹湿之麻杏苡甘汤方证要点;口干、疹色鲜红,可考虑兼入阳明,故合方土槐饮以清阳明湿热。土槐饮是赵炳南老中医的一张经验方,药物组成:土茯苓30g,生槐花30g,生甘草9g。本方药少力专,土茯苓性甘淡平,清热解毒除湿,长于祛湿,多用于湿热疮毒,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生槐花泻热凉血解毒,其凉血之功独在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所以能疏皮肤风热,其生用者清热解毒力强,尤以槐花蕊效力更强。赵老常将此方用于银屑病进行期、植物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以及复发性疖病、慢性湿疹等。笔者常于银屑病进行期,在方证辨证基础上加上此方,确有实效。
图片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