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妈一根针“吸金”800万,被爱马仕看上,60岁走上人生巅峰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四川一位大妈,看着没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
却仅用一根针就赚了800万,植村秀、爱马仕等国际大牌争抢着与她合作。
虽然她已经60多岁,但依然走在时尚前沿。
这位大妈到底是谁?
又如何凭借一根针赚了这么多的钱?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成为摄影师
杨华珍出生于四川阿坝的偏远山村,血液里流淌着藏族和羌族的基因。
在这片土地上,刺绣是每个女孩成长必经的道路。
杨家七兄弟姐妹,生活拮据得连双布鞋都舍不得。
小时候的杨华珍亲手缝制了第一双布鞋,虽然针脚歪歪扭扭。
但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决心把藏羌绣艺的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个天资聪颖的女儿。
从此,杨华珍就像只渴望知识的小鸟,全心投入到绣艺的学习中。
她不但虚心跟随村里的长者,更是利用闲暇时间给家人做衣裳,甚至把自己的手作拿去集市换些贴补家用。
尽管生活窘迫,但杨华珍对美的事物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向往。
藏族服饰上绚丽缤纷的色彩、错综复杂的图腾,都让她心驰神往。
每当母亲和姑娘们穿上盛装,她就会无比入迷地凝视,试图捕捉刺绣蕴含的奥秘。
进入青春期,杨华珍已能熟练绣制出民族特色的服饰,成了绣娘中的佼佼者。
虽看似轻巧,但绣活实则费时费力,她常为人绣衣,一天下来整只针手都肿胀麻木。
与此同时,杨华珍遇到了能相伴一生的人,并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
结了婚后,杨华珍体贴入微,为丈夫绣制漂亮的衣裳,成为乡间羡慕的榜样。
丈夫穿着她精心绣制的盛装,自是引人侧目。
谁曾想到,杨华珍后来竟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华珍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能用机器定格住美好的瞬间,她是多么的心潮澎湃啊!
从此,杨华珍开始自学摄影,丈夫也鼓励她开拓新的视野。
1985年,25岁的杨华珍在家乡阿坝开设了第一家艺术照和婚纱照工作室。
在那个年代,照相机在这里仍是新鲜事物,许多村民慕名而来,合影留念。
杨华珍的工作室声名渐传,成为数百里范围内最负盛名的摄影工作室,也使她成为村里收入过万的第一人。
1994年,一次意外的机会,杨华珍注意到阿坝日报正招募摄影记者。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去应聘了这份工作。
杨华珍过硬的拍照技术,也让她顺利拿下这份工作。
新的工作让她有更多机会接触藏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服饰、节日、风俗,这正契合了她对民族文化的浓厚热爱。
于是,杨华珍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和整理藏族的刺绣图样,钻研刺绣的技艺,甚至亲自动手尝试。
她发现,摄影和刺绣有诸多相通之处,都需要巧思构图,追求完美与美的交融。
之后的日子里,杨华珍一直在用镜头记录家乡这片土地上绚丽多彩的生活。
用绣花针重建家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8.0级地震,大地的颤抖撕裂了宁静,瞬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这时杨华珍虽然已经退休,但她仍毫不犹豫地随报社深入灾区,决心将灾区的实况传递给全国。
眼前的景象令她泪如雨下,曾经的美丽家园化为一片废墟,伤痕累累的身躯与寂静的逝者交织成一幅悲剧画卷。
家乡遭受如此浩劫,杨华珍深感痛心,同时也感受到全国人民对汶川的无私援助。
她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贡献力量,用织绣的艺术为灾区募款。
回到熟悉的村落,她向村民们讲述了灾区的惨状,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悲痛。
杨华珍提出以售卖织绣作品筹集善款的计划,得到了村中妇女们的热烈响应。
她倾尽积蓄,创立了一个织绣工坊,与志同道合的姐妹们一同创业。
她们的技艺精湛,作品精致,却因藏羌织绣的知名度有限,销售并不理想。
杨华珍认识到,必须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她随即联系了相关部门,希望能推广这项传统技艺,同时阐述了帮助汶川的意愿。
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专家们对她的技艺赞叹不已,认定藏羌织绣的价值不应被埋没。
于是,杨华珍被正式授予国家级藏羌织绣传承人的称号。
政府将她的工坊安置在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景点,工坊的生意随之蒸蒸日上。
尽管捐赠后的收入微薄,但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付出,为援助灾区贡献力量。
随着名声的扩大,杨华珍和她的团队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回报,更为重要的是。
她们传播了文化,温暖了人心,为灾区的重建注入了希望的光芒。
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法国的酒店业巨头,被文殊坊中杨华珍的藏羌绣品所深深打动。
他的酒店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著称,而杨华珍的作品仿佛是为他的装饰理念量身定制。
这位独具慧眼的老板立即提出要批量购买,用于装点他的酒店空间。
杨华珍惊喜之余,却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合理定价。
长久以来,她凭直觉赋予绣品价值,而这次大规模的商业交易,让她意识到必须掌握商业策略。
正当她为此犯难时,一群热衷于商业研究的大学生志愿者适时出现,他们主动提出协助杨华珍制定定价策略。
在大学生的帮助下,杨华珍细致地核算了每件绣品的成本,精心构建了一份全面的报价。
最终,一笔高达38万元的订单尘埃落定,创造了藏羌绣品销售的新纪录,也为杨华珍的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华珍和她的团队日夜不息,全社区的热心人士也纷纷加入,文殊坊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欢乐的氛围中。
杨华珍还邀请了当地最杰出的藏绣大师亲自指导,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至臻完美。
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她们如期完成了这个具有标志意义的订单。
自此,藏羌绣苑的声誉如日中天,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客户的目光。
此时的杨华珍已是一位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她的才华不仅限于织绣,也开始涉足设计领域。
在杨华珍的艺术生涯迈入全新阶段之时,国际声誉亦如日中天。
她的才华不仅限于织绣本身,更渗透至设计领域,为世界顶级品牌贡献出无数经典之作。
2014年,著名的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敲响了合作的大门,诚邀杨华珍为其新品操刀包装设计。
尽管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杨华珍深知推广藏羌织绣文化需要创新求变、突破自我。
在深思熟虑之后,她灵感涌现,从羌族悠久文化中挖掘出茶花的寓意——绽放与繁盛。
她巧妙将八种植物元素与茶花图腾融合,最终构筑出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生生不息"标志性图案。
这一创意为她赢得植村秀百万美元的设计费用,在业内引起了极大反响。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如星巴克、爱马仕等纷纷寻求与杨华珍合作的机会。
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爱马仕更是慷慨相待,只要杨华珍的设计出众,愿意支付其销售额10%的提成。
对于一个奢侈品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承诺。
事实上,爱马仕经典裙装上那精美绝伦的图案,正是出自杨华珍之手,成就了品牌当季的销售奇迹。
在国际品牌效应的加持下,杨华珍的名声随之响彻云霄,收获连连。
仅仅几年光景,她就已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八百万美元的财富。
年过花甲的她终于实现了耄耋之年的辉煌,而这仅仅是个开端,未来还有更多八百万在等着她。
自此,国际知名品牌如潮水般涌向杨华珍,期望与她分享智慧和才华的火花。
与此同时,在她和她团队的传承努力下,藏羌织绣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出夺目光芒。
如今,年事渐高的杨华珍开始传帮带徒,广纳门生。
她的徒弟当中不乏研究生,亦有对织绣充满热忱的平民百姓。
对于杨华珍而言,无论学生身份如何,她都会竭尽全力教导。
因为这门手艺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属于全体子民的瑰宝。
藏羌织绣承载了藏族与羌族劳动者世代积淀的智慧结晶,理应得到永恒地弘扬与发扬。
结语
如今,这门手艺已经踏上了国际舞台,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离不开杨华珍和她团队默默耕耘的努力。她
用毕生精力捍卫和传承了祖先的智慧结晶,用双手开启了藏羌织绣走向世界的大门。
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增添了独特的亮色,值得世人永怀敬意。
【参考资料】
1.人民网-2022年10月31日-《杨华珍为藏羌文化绣出一条花路》
2.四川新闻网-2023年7月11日-《【追光而行向阳而生】针尖上的芭蕾舞者:一根绣花针,织就困境中的助残致富路》
发布于:天津市